高雄縣鳳山市 - 東便門、東福橋與東福祠
高雄縣鳳山市 - 東便門、東福橋與東福祠 鳳山市區內殘存的清朝鳳山縣城遺蹟,為與高雄市左營舊城區別,鳳山市縣城稱為新城。新城殘蹟中,唯一保留城門原貌的東便門及跨鳳山溪的東福橋,至今猶負起交通孔道的功能,也是全省唯一還活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城門古蹟,人車往來,皆須經東便門門孔,要想體會古人如何出入城門及行走古橋的感覺,鳳山市東便門與東福橋值得一遊。 地址:高雄縣鳳山市三民路44巷28號 嘉慶十年十二月,山賊吳淮泗響應海寇蔡牽作亂,攻陷縣城。昱年亂平,官民復有將縣治遷回舊城之議。道光十八年(西元一八三八年),知縣曹謹就六門之上增建城樓各一,復於四隅築砲台六座,外濬濠塹,廣一丈二尺,深一丈一尺,週一千一百二十丈。咸豐四年(西元一八五四年),參將曾元福建築土牆,高八尺,寬二尺,上無雉堞,牆外仍植棘竹。光緒十八年(西元一八九二年)牆圯,知縣李淦命城內業戶重修。直到日據初期,縣城已失功能,加上擴建街道及闢建鐵路,縣城日漸崩坍,或逢拓路拆除,城門隨之消失,僅餘東便門的城門洞與台座牆體殘存。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座「東福祠」土地公廟,旁立一座同治三年(西元一八六四年)「重修東福橋」碑記,記述地方籌建石橋之捐款情形。 東福祠主祀不是俗稱的「莊頭土地公」,祂是「橋頭土地公」,簡稱「橋公」。同時,為了體諒「橋公」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,附近居民的祖先,早已為「橋公」找到一位「橋嬤」作伴,讓「橋公」守橋時,無「內顧」之憂,也是先民相當感性的配套設計。 東便門(東福橋)為清嘉慶9年,知縣吳兆麟在鳳山縣城建了六座城門唯一僅存的一座古城門,城門為長方形,寬10.8公尺、深7公尺,外牆為咾咕石建造,上方東便門的匾額則為大理石材質,光復後才整修掛上。東便門後的東福橋也相當特別,是以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,是全台灣唯一還可供現代人使用的古橋,步行在上面別有一種思古情懷。 東便門(東福橋)周邊景緻還不錯